查看原文
其他

理论周刊|探索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新路径

成都日报 2022-06-07

全文3025字,预计阅读需10分钟

本期特约机构

↓↓↓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中共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戴德梁行华西区


在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上,城市现代化是“主战场”。作为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大城市,成都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自身发展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更是为超大城市现代化建设先行探路的历史使命。 城市治理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过程,要实现城市治理的现代化,必须从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需求出发,让城市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提升城市竞争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宜居宜业环境。 对此,锦观智库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成都市委政研室、成都市委党校、戴德梁行,分享他们的理论思考和对策研究,为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人民城市的理想图景提供智慧支撑。


01

高端智库·思享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陈宪


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化城市建设之路


人们可能会问:“公园城市示范区”何以花落成都?对此,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的《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开篇就给出了答案:“成都作为西部地区超大城市,生态本底良好、发展活力强劲,在公园城市建设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形成了初步成果,具备进一步深化示范的坚实基础和独特优势。”这就告诉我们,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实践,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将进入深化建设和示范的新阶段。 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实践表明,城市的开发建设及治理,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规律和城市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之下。以危害自然环境换取一时的快速增长,最终会伤害人类自身,威胁城市的全面发展。建设公园城市体现“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的系统思维,将加快形成城市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公园城市示范区”是对工业化城市发展理念的批判性、建设性超越,是发展理念和城市建设的一次革命。 


成都是一个宜居城市,这已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共识。过去10年,成都持续保持了人口、人才净流入,常住人口增加近600万人,预计“十四五”时期,成都仍将保持较高水平人口净流入,其中,人才比重将有更大幅度地提高。对于年轻人来说,宜居必须以宜业为充分条件,而产业发展又是城市宜业的必要条件。要让宜居宜业并举,就必须“产城人园”高度融合,让“城中有园,园在城中”,这里的“园”既指公园,也是园区,生态价值和产业价值有机整合。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孙传旺

打造人民宜居宜业的城市典范


理想形态下,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宜居宜业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让人民群众享有更绿色的环境和更安全的保障;二是让人民群众享有更稳定的工作和更满意的收入;三是让人们群众享有更便捷安逸的生活环境;四是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面的精神需求。要实现这些目标,成都应该聚焦以下几点: 一是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健全城市安全保障。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城市建设、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等方方面面的规划中,达到生态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是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构建绿色产业体系。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最根本的宜业保障,成都需要在开放中实现营商环境的优化,构建起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塑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加快绿色科技的研发和应用,为落后产能的退出,传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支持。


三是健全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提高居民收入和保障住房供应既是增强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抓手,也是示范区“宜居宜业”的基本前提,成都应强化稳就业措施,提高工资性收入;引培壮大中小微企业,提高营业性收入。


四是营造和谐包容的文化特质,形成简约绿色的生活方式。成都应积极营造“公园城市”新场景和探索提升城市美学品位新路径,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化交流,塑造和培育生态文化观念,不断提升市民的文明素养。


02

本地社科智库·献策


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 黄建华、王星龙、龙鑫

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


宜居宜业,是一座城市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景,更是一座城市最长久最旺盛的生命力。对成都而言,要当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试验田”、走出改革创新的“新路子”,就必须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锚定共同富裕方向,提供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人尽其才的就业创业机会,为市民群众创造一个人生更能出彩、生活更有品质的幸福美好家园。 生活特质是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独特优势。进入示范区建设的新阶段,必须把建设提质幸福城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着力重点。要坚持以促进共同富裕为导向、以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为抓手,重点做好“富民增收、品质供给、低碳生活”三篇文章,共同书写“劳有厚酬、闲有雅乐,学有优教、病有良医,幼有善育、老有颐养”的美好生活新篇章。 地域文化是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内在力量。进入示范区建设的新阶段,必须把文化名城建设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强力支撑。要注重地域文化的特殊性和现代城市的先进性,传承历史文脉,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科技创新似乎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核心引擎。进入示范区建设的新阶段,必须把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投资。要以提升创新策源和转化能力为核心,前瞻布局新赛道、着力培育新优势,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 深化改革是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活力源泉。进入示范区建设的新阶段,必须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金名片”。要着眼激发市场主体和市民群众的创新创业热情,全方位营造优良的营商环境。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常晓鸣

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新道路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成都时首次提出建设公园城市理念。今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从“首提地”到“示范区”、从理念到蓝图,每一步都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成都的深切关怀,寄寓了党中央对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殷切期盼。 城市的核心是人,回答“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时代之问。扎实推动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走深走实,要统筹发展战略与行动策略。一是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公园体系、生态系统、环境品质、风貌形态。二是开展高品质生活城市建设行动,推动公共资源科学配置和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三是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壮大优势产业、鼓励创新创业、促进充分就业相统一。四是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力量,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城市治理体系。



03

知名咨询机构·访谈


戴德梁行华西区董事总经理 张裕鹏

居业两相宜 落脚点是“人”


未来城市发展新趋势,最为关键的四大核心就是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以人为本和文化认同。要实现居业两相宜,落脚点是“人民”。不论是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的定位要求还是对于城市和产业发展的需求,最根本的还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对营商环境的营造,生产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优势与创新产业的培育以及人才高地的建设,都是对人民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匹配,对生态环境、医疗教育服务的提升,对住房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对品质化社区的打造,都是对人民高品质生活需求的回应。建设公园城市,变的是城市空间形态和生活方式,不变的是成都一直以来的城市气质与成都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因此,只要时刻把握住以人民为核心,就一定能兼顾宜居宜业和发展,共同推动成都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打造。

推荐阅读


从栽秧到打谷63天→这个国家级科技中心正式投用


即日起,来(返)蓉人员管控政策有重大调整!




成都日报

记者 张舟

编辑 王戬

图片 李冬 胡大田

校对 周杨云

审核 张婷婷 单正华

监制 沈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